秆高7-12m,节间幼时被白粉,无毛;箨环具箨鞘基部残留物;节上下方各具一圈金色绒毛环;分枝习性高,主枝明显;箨鞘稍短于或等长于其节间,背面具棕色小刺毛;箨耳无;箨舌发达,边缘细裂成为繸毛,毛长7-10 mm;箨片小,外翻,长披针形;叶鞘光滑无毛;叶耳与鞘口繸毛俱无;叶片披针形,下表面被白色微毛;花枝无叶,节间密被白粉及细毛,每节丛生7-20枚假小穗,其下方托以2至数片苞片;小穗含3-5朵小花,紫褐色,小穗轴节间密被白色微毛;颖2至数片,背面及边缘均生细毛;外稃背面被微毛,先端具短尖头;内稃具2脊,脊上生纤毛,背面被细毛,先端钝圆;花药黄色;子房密被黄色细柔毛;柱头1-3,密生细毛。
1. Yang J B, Yang Y M. Phylogeny of Bambusa and its allies (Poaceae: Bambusoideae) inferred from nuclear GBSSI gene and plastid psbA-trnH, rpl32-trnL and rps16 intron DNA sequences[J]. Taxon, 2010, 59(4):1102-1110.
2. Zhou M Y, Zhang Y X,Haevermans T, Li D Z. Towards a complete generic-level plastid phylogeny of the paleotropical woody bamboos (Poaceae: Bambusoideae)[J]. Taxon, 2017,66(3): 539-553.
3.陈瑞阳, 李秀兰, 宋文芹, 梁国鲁, 张培新, 林汝顺, 纵微星, 陈成彬, 冯学琳.中国主要经济植物基因组染色体图谱 (第四册), 中国竹类染色体图谱.2003.北京: 科学出版社.
4.王淑英. 牡竹属竹叶化学成分研究[D].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, 2013. 5.魏琦, 王淑英, 汤锋,等.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竹叶中13种黄酮类化合物[J]. 林业科学, 2015,51(8): 81-87.
小灌木,直立上升状,茎干长10厘米,自横向匍匐茎上延伸而出,雌雄同株。当年幼枝暗绿色,偶尔带红色,3.5厘米,被稀疏的白色微柔毛,以及上升状或钩状直立的刚毛,较长刚毛0.28至0.54 毫米。稍大叶片之间的节间平均长1.1至1.3毫米。叶柄0.7至1.5毫米,背面无毛,或具有稀疏上升状刚毛,腹面具排成一列的稀疏白色微柔毛,边缘锯齿状,每侧各1至3齿。稍长叶片倒披针形,8.9至12 × 4至5.7毫米,长是宽的1.9至3倍,革质,平坦,背面暗淡绿色,但边缘为亮绿色,偶尔带绛红色,无毛,或部分叶片中脉上偶尔稀疏着生1至9个紧贴状或上升状刚毛(长0.26至0.4 毫米),腹面亮深绿色,中脉在背面凸起,紧邻顶端腺体的下部不增厚,在腹面凹陷,近轴端被白色微柔毛,次级叶脉在背面不清晰可见或偶尔在中脉两侧有1至3对隐约可见的脉,在腹面不清晰可见;基部楔形;边缘锯齿状,微增厚,平坦或不同程度外卷,锯齿每侧各10至15枚齿,面向叶片表面,长达0.14 至0.28毫米; 先端钝尖至亚圆,顶部具下指腺体。单花花序腋生,越冬花芽的花梗1.2至2.3毫米,无毛;越冬花芽在侧面微扁平,1.7至3.4 × 1.3至2.0毫米,长是宽的1.2到1.8倍,无毛,小苞片微龙骨状,边缘被短缘毛。花约5毫米。花萼绿色,2.7至3.5毫米;花萼裂片窄卵状三角形,1.5至3.2 × 1至1.8毫米,腹面无毛,顶端窄急尖,具短缘毛,光滑。花冠白色,坛状,约4 × 2.5毫米;花冠裂片1至1.2 × 0.8至1毫米。雄蕊10枚;花丝向着中部逐渐膨大,0.9至1.2毫米;药室0.3至0.44毫米,每鞘各1或2芒,0.33至0.45毫米。花柱1.4至2.5毫米;柱头粉红色。果梗2至3.5 毫米。果期花萼近球形,闭合,6至9 × 6至9毫米,外壁深蓝紫色,内壁淡蓝色或蓝紫色;裂片内卷,长三角状,3.5至5毫米,先端无短缘毛,非缺刻状。蒴果绿色,位于萼裂片之下。花期6月至7月,果期8月至10月[1]。
灌木或小乔木乔木。叶互生,羽状脉,边缘全缘,叶正面无毛,背面在脉上有密集的茸毛或稀疏的柔毛;托叶条形。花序生于老枝的叶腋,2-3回二歧分枝;雄花被片4,雄蕊4;雌花长约1.2毫米,花托肉质透明,盘状,位于果的基部。果核果状,熟时变黑色,圆锥状,长约1.5毫米,外面被细硬毛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3月。
多年生草本,茎高0.4-1.2米,常不分枝,常被糙伏毛。叶互生,有时对生,叶片宽椭圆形、宽菱形或椭圆形,边缘自基部以上有少数粗牙齿,两面常被疏或密的糙伏毛,3条基出脉。雌雄异株或同株,穗状花序单生叶腋,顶部有叶。柱头丝形,1.8-2mm。瘦果倒卵球形,长约1毫米,被宿存的雌花被片包被,雌花被片顶端有2齿,花期8-9月,果期9-10。
灌木,稀小乔木,0.25至4米高,直立,弯曲,或下垂,具有很强的冬青油气味,雌全异株。小枝细长,稍微具棱,无毛或偶尔被不均匀分布的白色柔毛和/稀疏的红色至棕色-贴伏至伸直的刚毛。叶柄0.5至1.5厘米,无毛或微柔毛偶尔和/或具小刚毛;叶片椭圆形,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6.9至17×2.4至7.4厘米,临近花序一般较小,纸质至亚革质,背面绿褐色至褐色,被暗红至棕色腺点或刚毛,腹面沿中脉处被白色柔毛,中脉背面凸起,腹面凹槽状,侧脉3至6对,分布在中脉两侧,沿中脉伸出,近端脉在接近顶端处变得模糊或交织,背面凸起,腹面微凸起至微凹陷,三级叶背面凸起,腹面微凸起至微凹陷,基部楔形,边缘具规则的锯齿,每侧具20至40齿,平坦至微外卷,先端锐尖到渐尖。花序腋生和顶生,总状花序适度密簇,通常从上、下叶腋处发出,又常常从叶片下方发出,2至9厘米,1至29朵花,花芽期延长,特别在秋季较明显;花序轴纤细,密被白色柔毛至绒毛,稀为伸直刚毛;苞片狭三角形,龙骨状,2.5至4×2.5至3毫米,宿存,背面无毛,腹面白色短糙伏毛或伸直柔毛,边缘具短缘毛,先端锐尖。花梗2至7毫米,被白色柔毛,稀刚毛;小苞片近花梗顶端或通常顶端着生,接近花萼,三角形,1.8至2.5×1.3至1.8毫米,否则类似苞片。花萼2至3.2毫米;裂片5枚,三角形,1.5至2.8×1.2至1.9毫米,外部无毛,内部被白色绢毛,边缘具短缘毛,先端锐尖。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偶为白色,浅绿色,或浅黄色,坛状到近球状,3.5至5×2.5至4.5毫米,外侧无毛,内侧密被白色柔毛,裂片5枚,长椭圆形,0.6至1毫米。退化雄蕊(雌花)约2毫米。雄蕊10枚;花丝1.5至2毫米,从顶部向下在中部逐渐膨大,被疏柔毛;花药1.3至1.5毫米,芒0.4至0.8毫米。子房被白色单毛或硬毛;花柱2至5毫米,无毛。果期花萼暗紫色至黑色,肉质;裂片直立,边缘色淡。果实直径2至6毫米,被绢毛;花期10至6月(次年);果期4至10月[1]。
灌木,弓曲至攀缘状,0.4至1.5米高,具有很强的冬青油气味。幼枝细长,圆柱状至稍扁平,无毛或密被刚毛状腺毛和白色柔毛。叶柄长3至5毫米,无毛或腹面被白色疏柔毛,稀刚毛状粗毛;叶片披针形,5.5至11 × 2.8至4.1厘米,通常在茎干的远端较小,厚纸质至亚革质,背面绿至褐色,无毛,腹面无毛,或在接近中脉处有白色柔毛,稀刚毛状腺毛,中脉背面凸起,腹面稍具槽,次级叶脉3至5对分布于中脉两侧,沿着中脉伸出,近端叶脉在近顶端处变弱或形成网结,背面凸起,腹面平坦至凹陷,三级叶脉背面凸起,腹面平坦至凹陷,叶基部心形,边缘平坦至微反卷,具有规则的锯齿,叶片每边各30至65个锯齿,齿上稀着生刚毛状腺毛,先端长渐尖,花序腋生和顶生,总状花序或偶尔圆锥花序,1.5至9厘米,1至11朵花;花序轴纤细,无毛,稀具刚毛状腺毛和白色柔毛;苞片三角形至线状三角形,微龙骨状,1.5至5 × 1至1.2毫米,宿存,无毛,边缘具短缘毛,先端锐尖。花梗4至8毫米,无毛;小苞片顶生,1.1至1.7 × 1.2至1.7毫米,基部心形,先端急尖-渐尖,或与苞片相似。花萼2.5至3.5毫米;裂片5枚,宽三角状卵形,1.6至2 × 1.8至2毫米,无毛,具短缘毛,先端锐尖。花冠白色至绿色,钟状,3.5至5 × 3.5至5.5毫米,无毛;裂片5枚,三角形,1.3至2毫米。雄蕊10枚;花丝1.2至1.5毫米,从顶部向下在中部逐渐膨大,无毛;花药0.9至1.4毫米,芒0.3至0.4毫米。子房密被白色绒毛;花柱2至3.5毫米,无毛。果期花萼深紫色至黑色,肉质;裂片多少内卷,边缘颜色未变淡。蒴果直径4至7毫米,被绢毛;花期5月至8月;果期8月至5月(次年)[1]。
<p>秆高7-12m,节间幼时被白粉,无毛;箨环具箨鞘基部残留物;节上下方各具一圈金色绒毛环;分枝习性高,主枝明显;箨鞘稍短于或等长于其节间,背面具棕色小刺毛;箨耳无;箨舌发达,边缘细裂成为繸毛,毛长7-10 mm;箨片小,外翻,长披针形;叶鞘光滑无毛;叶耳与鞘口繸毛俱无;叶片披针形,下表面被白色微毛;花枝无叶,节间密被白粉及细毛,每节丛生7-20枚假小穗,其下方托以2至数片苞片;小穗含3-5朵小花,紫褐色,小穗轴节间密被白色微毛;颖2至数片,背面及边缘均生细毛;外稃背面被微毛,先端具短尖头;内稃具2脊,脊上生纤毛,背面被细毛,先端钝圆;花药黄色;子房密被黄色细柔毛;柱头1-3,密生细毛。</p>